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近年来,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紧紧端好手中的饭碗,做到行之有“稻”,为实现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夯实基础。
守好种稻区,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监管。近年来,景东县坚持不懈将粮食生产功能区纳入占补平衡和退耕还林还草范围,组织开展好14万亩水稻、9万亩小麦、20万亩玉米的划定工作。
一辆收割机正在进行机械化作业。景东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当好“种稻人”,加强土地流转力度。当地鼓励粮食生产经营主体进行规模化粮食生产,在农村劳动力缺乏的地方从农户手中将土地流转,打造粮食生产规模化、特色化,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
铺好“收稻路”,加强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景东县国土面积4532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5.5%,坝区占4.5%,山区耕地面积大、地块零星,机械化程度低。当前,当地持续加大涉农资金整合,用于整治山区土地,建设农田水利、机耕道路,增加山区高标准农田规模,大力推广新农机具应用。
保好“储稻关”,加强改善粮食储存条件。当地积极推动农户科学储粮,引导农户建设简易储粮仓、自然通风仓、彩钢板组合储粮仓等“小粮仓”;鼓励农业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建设小型仓储设施,购置新型储粮装具,改善农民口粮储存条件;鼓励和引导粮食储备企业、粮食加工企业、粮食经销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实行粮食订单储存,打造成“粮食银行”,探索粮食产后统一烘干、加工、储存、销售的经营模式。
把好“出稻关”,加强推广粮食适度加工技术。当地不断改进稻米加工程序,做到加工可食部分力求以更简捷的工艺路径制造出更适口、更宜吸收的产品,不可食用部分严格分离另作他用,让稻米制品达到具备“鲜、绿、净、便、全、香、廉”的七个要素的标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秋日的景东,沉甸甸的稻穗涌动起金色的稻浪,一幅幅五彩缤纷的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